《乡土中国》第五、六章中的一些好句摘抄如下: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先有一个团体的架子(宪法、规章…),每个人结上这架子产生关联,这种结构可能是游牧部落的个人无法单独生存而传下来的。而在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自食其力,和别人发生关系是次要的,不需要经常性的团体,因之产生了“差序格局”。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念是依社会格局的差异而不同的,用以维持社会的绵续。
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费孝通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序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费孝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人与人之间的配合产生语言的需要。
语言是建立在群体相同经验基础之上的象征。
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网格,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这些句子反映了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理解,揭示了乡土社会在人口、性别、语言、社会关系和法律等方面的独特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