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成语,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佳节的时候,人们更加深切地思念远方的亲人。这里的“佳节”指的是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往往与家庭团聚、亲情相连。而“倍思亲”则表达了在特殊的日子里,思念之情会成倍增加,人们会更加渴望与家人共度佳节,感受亲情的温暖。
具体来说,王维在十七岁时创作了这首诗,当时他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当时正好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诗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他在异乡过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古时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总之,“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通过描绘节日中的思乡之情,反映了人们对家庭、亲情的重视,以及在节日氛围中,思念亲人的普遍情感。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