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映月读书:
南朝人江泌小时家贫,白天要做工,晚上他抓紧时间来学习,由于买不起烛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读书,月亮西坠。他爬上梯子接着读,经常因困倦从梯子上摔下,爬起来后接着读书。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绑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囊萤映雪: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未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韦编三绝:
孔子年轻时花费很大精力把《周易》通读了一遍,基本了解其内容。不久,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基本要点,读第三遍后对其中的精神、实质也有了透彻理解。之后,为深入研究同时给弟子进行讲解,孔子又翻阅了很多遍,结果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几次,最后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继续使用。
程门立雪:
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去拜见程颐,发现老师在睡觉,不忍心打扰,就站在旁边等待。等到天亮,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
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小时候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读书。
手不释卷:
吴起是战国初期的军事家,他为了掌握兵法,经常手不释卷地阅读。
闻鸡起舞:
祖逖和刘琨年轻时就有为国家效力的抱负。他们晚上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经过长期的勤奋学习和训练,最终成为能征善战的将军。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古人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精神,成为后人激励自己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