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真的成语故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悬梁刺股 故事:
东汉孙敬读书时为了防止自己打瞌睡,将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战国苏秦读书到深夜时很疲倦,常打盹,他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囊萤映雪
故事: 东晋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晋代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一次下雪他突然发现书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此后,每遇到下雪,孙康不顾严寒,躺在雪地里读书,时间长了手脚都长满冻疮,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他读了很多的书。凿壁偷光
故事: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中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韦编三绝
故事: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孔子一心向学,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在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了。手不释卷
故事:
三国时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并且说“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这些成语故事都体现了古人刻苦读书、认真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借鉴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