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简述如下:
背景:
战国时期,秦国孝公即位后,为了振兴国家,发布求贤令,吸引天下士子入秦。卫鞅(即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被任命为左庶长,负责变法。
徙木立信:
为了让民众相信新法的可行性,商鞅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国都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贴出告示,声称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两黄金。然而,民众对此半信半疑,无人敢去尝试。
增加赏金:
见无人响应,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这时,有一个人勇敢地站了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见状,立刻兑现了承诺,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取得信任:
这一举动让民众对商鞅产生了信任,认为他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随后,商鞅顺利地颁布了新法,并且新法在秦国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结果:
新法推行十年,秦国出现了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很好。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商鞅的智慧和策略,也强调了诚信在推行改革中的重要性。通过徙木立信,商鞅成功地树立了威信,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为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