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是一个汉语成语,直译为“像水流一样迅速地一直到底”,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情况或趋势的迅速发展或下降,就像水流一样持续不断。以下是关于“一泻千里”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
还可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出处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
宋·陈亮在《与辛幼安殿撰书》中也有类似表述:“大江大河,一泻千里。”。
用法
一般用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以指速度快。
示例
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李白的诗歌,雄浑奔放,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将大地装点为另一番动人模样。
近义词
一日千里、一落千丈、一蹶不振。
反义词
迂回曲折、斗折蛇行。
综上所述,“一泻千里”不仅形容江河奔流的速度和距离,还可以用来比喻文笔、乐曲的气势以及价格、趋势等的迅速下降。这个成语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强调了事物发展的急剧性和不可阻挡的势头。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