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故事缩写如下:
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谦虚有礼。他死后,卫国国君赐给他“文公”的谥号,后人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对此表示不解,认为孔圉并不配得上如此高的评价。
子贡的疑问:
子贡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谥号?”孔子微笑着回答:“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谥号并不会不恰当。”
孔子的教诲:
孔子通过解释孔圉的行为,告诉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虽然聪敏,但仍然勤奋好学,并不因为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这就叫“文”。
故事的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领域,都要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勇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获得更高的成就。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孔子对于学习态度的重要教诲,后来成为形容虚心求教的经典成语。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