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关于“知”与“行”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他通过小孩子的例子说明,人们通过行动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如烫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等。
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认为,知识不仅来源于实践,还能指导实践。他将这一观念应用于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知与行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知行合一:
陶行知受到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但他进一步强调行动在认知之前的地位。他认为,知与行不应分为两截,而应相互依存、互为表里,行在知之前,知在行之后,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边教边学,学生也应在学习中实践,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解。
培养实践能力:
陶行知认为,大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成为能够自立于社会的劳动者。
培养创新精神:
陶行知还强调,大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培养人文情怀:
陶行知认为,大学教育的终极关怀是培养具有明德至善的人文情怀的文化精英,使他们能够造福于社会。
综上所述,陶行知关于“知”与“行”的关系,强调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和相互促进,认为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检验和升华,两者在教育实践中应紧密结合,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