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命名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源于《易经》
“九”在《易经》中被视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因此称为“重阳”或“重九”。
祭祀活动
先秦之前,人们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并有求寿的习俗。此外,南方地区在重阳节还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避邪驱瘟
相传重阳节这一天阳气最旺盛,阴邪瘟疫猖獗,因此人们采取各种方式避邪驱瘟,如登高、佩戴艾草、饮酒、吃菊花等。
纪念屈原
另一种说法是重阳节为了纪念屈原。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因忠于国家而投江自尽,人们在重阳节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避免凶神
古代人们认为九月初九的日子易招来凶神,因此采取一系列祈福举措,如登高、点香、挂菊花、吃重阳糕等,以带来好运和平安。
道教文化
重阳节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九月初九日被称为“升天成仙”的最佳时间,道教传说中多选择这一天“升天成仙”。
这些说法各有依据,反映了重阳节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多重意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