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佩杰
20岁的山西师范大学女学生孟佩杰5岁时父母双亡,由养母刘芳英照顾。三年后养母瘫痪,养父离家出走。孟佩杰考上大学后,执意背上瘫痪母亲,“带着母亲上大学”,感动全国。她在贫困中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
顾方舟
顾方舟是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1957年,他临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疫苗问世后他以身试药,冒着麻痹、死亡的危险,没有犹豫。顾方舟和同事们首先把自己当作试验对象,试服了疫苗。1960年底,首批500万人份疫苗正式投产,并推广至全国11座城市,脊灰疫情流行高峰纷纷削减。他还创造性地改良配方,把液体疫苗融入糖丸,使得更多的儿童能够愉快地接受疫苗接种。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脊灰防控工作,使中国在200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为无脊灰国家。
张桂梅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载,带着1800多名大山女孩儿与命运“叫板”,帮助她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多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
汪勇
武汉抗疫最前线的金银潭医院就在汪勇的服务区。2020年除夕晚上,汪勇得知金银潭医院的护士约不到车回家,在线求助。他就说服家人,赶到金银潭医院,把护士送回家。看到那么多医生护士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连睡个安稳觉的地方都没有,汪勇心一横不再回家团聚,新年第一天他连续送了30名医护回家。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他就发动朋友圈来帮忙。司机缺口太大,汪勇就联系上了多家企业,最终让医护人员有了保障。出行问题解决后,汪勇又多方联络,让便利店再次开工,解决了很多医护人员的用餐需求。疫情期间,汪勇专门建了一个医护服务群,只要医护人员在群里喊一声,汪勇和他的志愿队就会出来搞定。
沈昌健
沈昌健是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其养父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沈昌健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最终培育出优质油菜品种,为国家的农业科研做出贡献。
吴天一
吴天一设计的大型高低压综合氧舱建成,下降可至水下30米,对高原医学研究至关重要。他多次亲自进舱进行实验,即使鼓膜被击穿,也坚持继续实验,最终成功解决了高原医学研究中的难题。
谢海华
谢海华在妻子谢芳因工伤致残后,毅然选择娶她为妻,并承担起照顾妻子的责任。他不仅为妻子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帮妻子找到工作,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他们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杨振宁
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提到,他推翻了宇称守恒律,解决了物理学中的一个大问题。他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在美国留学期间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帮助两国建立科学合作的桥梁,为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
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感动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感恩、奉献和担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