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他的虚心向上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事例:
理发付钱的故事
鲁迅在厦门大学教书时,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因为他衣着简朴,认为他没几个钱,所以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鲁迅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当理发师后来认真地为鲁迅理发时,鲁迅又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感到困惑,鲁迅解释说:“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演讲轶事
鲁迅在北平师范大学演讲时,面对一些同学对他的攻击,他幽默地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这番话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展现了他的虚心与豁达。
爱书情结
鲁迅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并且非常爱护图书。他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还自己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珍惜时间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他在三味书屋学习时,因为家里负担重,经常迟到。为了不迟到,他在书桌右上角刻了一个“早”字,暗暗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从此,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私塾去上课。即使家里负担很重,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弃医从文
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看到中国人麻木不仁的样子,深感痛心。他意识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他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无数麻木的灵魂。
这些事例都体现了鲁迅虚心向上的精神。他不仅在生活中表现出谦逊和宽容,更在学习和工作上表现出极高的自律和进取心。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