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舍经学无理学”的哲学观
顾炎武反对宋明理学,认为理学的核心在于空谈“心、理、性、命”,而忽视了实际学问和社会实践。他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问应该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强调社会历史(“文”)的探讨和操守气节(“耻”)的砥砺同样重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观
顾炎武明确区分“国家”和“天下”两个概念,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即“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旨在改良现行封建制度中的君主“独治”,实行“众治”。
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顾炎武承继明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等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他赞成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学说,承认“气”是宇宙的实体,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实际学问。
经世致用的治学主张
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为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都有较深造诣。他主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道德教育观点
顾炎武提出“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强调士人应积极参与政治,关心民生,倡导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民族意识
在清朝统治下,顾炎武深感民族危机,强调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自强,提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的观点,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和文化习俗是每个百姓的责任。
平等待民与视民如伤的民本政治思想
顾炎武认为君民平等,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政治原则,认为“为民而立之君”,主张君民共治,揭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民众权益,促进国家治理的人性化进程。
顾炎武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经世致用主张、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对理学的批判以及民族意识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