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是徐志摩的一篇散文,而非诗歌。以下是其原文及赏析:
原文
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杨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轻爽而浪漫。
漫步陌上,只因陌上花开;花是自然的那种,朴素而恬淡,不落尘俗。
“三月风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
这意境,枝繁叶茂,从古代长到现代,不枯不衰;又如水,岁岁年年,流淌在阡陌之上,不知迷醉过古今几个王公贵族、粉黛佳丽、骚人墨客、凡男俗女,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恍惚人的骨子里头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风韵。
陌上花开,假如没有了从俗累的生活中走出来,悄然伫立阡陌并为陌上风情所陶醉的人,那么花开也寂寞,风情也苍白。
于是,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知被几个人吟颂了几个遍,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
那是春天里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在粉黛佳丽的簇拥下,一位美若天仙、仪态雍容的贵夫人,款摆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的江南临安的阡陌上,这时,一骑快马飘然而至,驿者把一封书信递给贵夫人。
原来,吴越王嘱爱妃只管消受春色,不必急着回宫,“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缓缓归,缓缓归。多么柔情的一句话!
只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以使国家逃脱倾覆的恶运。怜美惜春的柔情敌不了剑戟弓弩的无情。吴越王烟逝,爱妃云去,留下一个美丽的故事游荡在临安的陌上,供人凭吊,在吴越国“国除”的百十来年后的一个秋天,诗人东坡来到了临安。
赏析
自然美景的描绘
文章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风和日暖,杨柳依依,野花绚烂,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通过这些自然美景的描写,徐志摩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情感的抒发
文章中“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一句,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情感的抒发。这句话传达了一种悠然自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历史的感慨
文章通过吴越王和爱妃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吴越王的柔情与无奈,爱妃的美丽与悲凉,都成为了历史的注脚。这种对历史的回顾,使得文章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和历史的一种深刻思考。
诗意与哲理
徐志摩的文笔优美而富有诗意,文章通过对自然、生命和情感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例如,“人已老而情未忘,此时最知生命长河中自有深浅之处”这句话,表达了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体验与理解。
结构的层次感
文章结构层次分明,从自然美景的描写,到情感的抒发,再到历史的感慨,最后到诗意与哲理的升华,层层递进,使得整篇文章既有广度也有深度。
总的来说,《陌上花开》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散文,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