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爱好和才能,而这些目的仅靠教师传授知识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学生需要通过自我教育,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质。
自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思维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和自我,提高自我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他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自我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激发他们的潜能,而社会需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自我教育需要有目标、方法和计划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并且需要制定自己的自我教育计划,并按计划去执行。
自我教育是学生正常精神发展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少年期与青年早期是个性在智力方面、道德方面与社会思想方面自我形成时期,自我教育对于学生的正常精神发展至关重要。
自我教育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认为,自我教育是学生通过认识自我、激发自我、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自我教育的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是指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大自然、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这种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提高自身能力的活动,必须借助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自我意识来进行。
综上所述,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发展,认为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爱好和才能的关键途径,并且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