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勤奋的短篇名人事例包括:
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有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从此发愤图强,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他为了读书,从晚上开始一直学习到中午,连粽子都忘记吃了,只留下了砚台上的糯米粒。
八十二岁的状元梁灏:
梁灏是五代时代的人,却是宋太宗时代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尽管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被录取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是西汉有名的经学家。他从小热爱学习,但家境贫寒,晚上点不起灯。于是,他晚上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发现邻居家灯火通明,便想了个办法,把邻居家的灯光借过来读书。这就是著名的“凿壁借光”故事。
韦编三绝: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晚年特别喜欢读《易经》。由于反复诵读,竟使捆扎书简的牛皮绳断了多次。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这个典故,颂扬孔子的勤奋好学精神。
悬梁刺股:
战国时的苏秦为了防止读书时打瞌睡,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一打瞌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刺股悬梁”故事。
囊萤映雪:
晋朝的车胤家里很穷,夏天晚上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晋代的孙康家贫,冬天晚上坐在严寒的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诗书。
鲁迅吃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小时候认真学习,晚上寒冷时,他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用这种方法驱寒坚持读书,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锯短床脚: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他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最终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诸葛亮喂鸡记时: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就在上学时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这样,他利用鸡鸣叫的时间来记时学习。
这些故事都充分展示了名人们通过勤奋学习,克服困难,最终取得卓越成就的过程。希望这些例子能激励后人不断努力,勤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