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用于强调或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通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达到启发读者或听者想象力、加强言语力量的效果。
夸张的定义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的种类
扩大夸张:
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实说得“小、少、低、浅、弱”等。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
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夸张的作用
1. 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
2.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3.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运用夸张的注意事项
1. 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 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 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夸张的出处
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古代文献和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西方格言:“如果胡须长就等于博学,那么山羊便是博士了。”
《红楼梦》中的诗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景阳冈》中对老虎吼声的夸张描述:“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花亭湖气概赋》中的描述:“气贯长虹,直上九天可揽月;势崩五岳,遥吐四海之狂潮。”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古代文献和现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能够有效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