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匡超人的形象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从一个孝顺、勤奋的学子逐渐转变为一个被社会腐蚀的儒生。以下是对该回中一些好句的赏析:
匡超人送过亲师回来,大伙都来奉承他。
这句话描绘了匡超人成功后,周围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的冷漠到现在的奉承,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成功的崇拜和对失败的忽视。
他同太公商量,准备不做生意了,租两间房开个杂货店,把嫂子接回来,一块吃住。
这句话体现了匡超人在成功后,首先想到的是家庭的幸福和安稳,显示出他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潘保正来告诉匡超人知县出了事,让他出去躲避几日。
这句话引出了匡超人命运的转折点,暗示了他即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变故。
匡超人在外结识了景兰江、赵雪斋等人一班“名士”,互相做诗吹捧。
这句话描绘了匡超人在逃亡过程中,结识了一群表面上是文人墨客,实际上可能是虚伪和势利小人的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
大家感慨宁波黄知县虽中了进士,但是非常孤独。
这句话通过对比,揭示了成功背后的空虚和孤独,暗示了物质和名誉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景兰江提议众人以“楼”字为韵各写一首诗,请匡超人评议。
这句话通过诗歌创作,展现了匡超人在一群虚伪文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暗示了他逐渐被同化,开始参与这种虚伪的社交活动。
匡太公自从儿子上府去考,尿屎照旧在床上。
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匡超人父亲对儿子考中秀才的深切期望和失望,反映了匡超人父亲对儿子的过度依赖和期望。
匡大又不服气,红着眼,向那人乱叫。
这句话描绘了匡超人的哥哥匡大在集市上与人发生冲突的情景,反映了匡家人性格中的暴躁和不理智。
正闹着,潘保正走来了,把那人说了几声,那人嘴才软了。
这句话通过潘保正的调解,展示了匡超人在家族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暗示了他在面对家族纷争时,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冷静和理智。
匡超人果真做了秀才,可谓一件大喜事。但不久,匡超人的父亲到祖坟上去拜祭回来后,越发觉得身体不大爽利,从此病一日重似一日。
这句话通过对比,揭示了成功和幸福背后的无常和悲剧,暗示了命运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通过这些好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匡超人在《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中的形象变化和心路历程,以及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