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是一种具有多重名称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物种,其名称和特征可综合如下:
一、主要别称
哈士蟆 最常见的俗称,源于其头部扁平、吻端钝圆的特征,且与“蛤蟆”等物种存在形态学差异。
田鸡
传统分类学中的名称,与“蛤蟆”同属蛙科,但林蛙属无尾目,与普通蛙类有明显区别。
雪蛤
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林蛙亚种,因冬季雪地中活动频繁得名。
油蛤蟆
指雌性林蛙的输卵管和卵巢制成的滋补品,具有药用价值。
二、学名与分类
学名: Rana chensinensis(中国林蛙) 分类地位
三、形态特征
体型:体长4-8厘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圆钝,后肢长可达体长的185%
皮肤:背侧褶曲向鼓膜方向,皮肤有细孔辅助呼吸和水分保持
颜色:体背土黄色或灰绿色,疣状突起散布深色斑点,雄蛙腹部乳白色,雌蛙腹部红黄色
四、生态与价值
栖息环境:偏好阴湿山坡、溪流等环境,对水源敏感
经济价值 药用
食用:肉质细嫩,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美容:现代被用于护肤品中
五、保护现状
目前中国林蛙被列为 易危(V)物种,主要因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捞导致数量减少。建议通过人工养殖和生态保护措施加以恢复。
综上,林蛙的名称反映了其形态特征、分布区域及文化价值,需结合生物学分类和生态保护理念综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