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说说大全-经典句子大全-灵儿心情网

经典说说大全-经典句子大全-灵儿心情网

古人如何避讳父亲名字呢

59

古人避讳父亲名字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制度性避讳和习俗性避讳两类,具体表现如下:

一、制度性避讳(法律与礼仪约束)

官职避讳

古人规定,子女所任官职、取得的功名中,不得与父亲姓名中的字相同或谐音。例如:

吕公著之子因父名“著”而辞去著作郎职务;

袁高之子因“高”与“糕”同音,重阳节避免吃糕点;

刘岳之子因“岳”与“岳”同音,禁止游历五岳;

李贺因父名“晋”与“进士”同音,终身未中进士。

法律明令禁止

《唐律疏义·职制篇》规定,父亲或祖父名字含“安”“卿”等字者,禁止在长安为官。

二、习俗性避讳(日常生活规范)

语言回避

改称:

直接用“爹爹”替代“父亲”;

避讳字词:读到“良臣”等字时改称“爹爹”,避免直接使用。

行为禁忌

地理规避:

父亲名“石”者过河需绕道走,避免与“石桥”同音;

活动限制:父亲名“岳”者禁听音乐、游历五岳(嵩山、华山)。

三、文化影响与演变

避讳制度自周代起源,秦汉确立法律规范,隋唐后盛行,宋朝达到严格程度巅峰,至民国时期废除。这种制度不仅影响个人命运(如李贺的仕途坎坷),也塑造了汉语文字的独特性(如“荆”代“楚”)。

补充说明

少数民族习俗:西南少数民族存在父子连名传统,父名部分会出现在子名中,如“钱良臣”之子称“爹爹”;

现代影响:部分人仍存在避免与父辈名字冲突的习俗,但已非强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