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奶奶的称呼因时代、地域及家庭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核心称呼
祖母:
最普遍的称呼,适用于所有祖母。
大母:
最常见的别称,特指父亲的母亲。
王母:
部分文献和地区使用,如《陈情表》。
重慈:
唐代以后常用,多见于宫廷或正式文书。
二、区分亲属关系
嫡祖母与庶祖母
嫡祖母(父亲的生母)称为“大母”或“太母”,庶祖母(父亲的妾室)则可能被称为“季祖母”“妾祖母”。
祖父母与父系亲属
父亲的父亲称为“王父”“太公”,母亲的父亲称为“外祖父”(古称“外公”“姥爷”)。
三、特殊场合的称谓
祭祀与官方文书
祭祀时多用“皇祖母”“太皇太后”等尊号,皇帝在正式文件中可能使用“祖母”。
地域性称呼
如闽南、台湾地区保留“阿嬷”(奶奶)、“阿公”(爷爷)等古称。
四、文学与诗词中的表达
古诗词中常以“祖母”“重慈”等雅称表达孝道,如:
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元高克礼《黄蔷薇过庆元贞》:“又不曾看生见长,便这般割肚牵肠。又不曾看生见长,便这般割肚牵肠。”
总结
古代对奶奶的称呼既包含普遍性称谓,也包含区分亲属关系的细分名称,且受地域、时代影响较大。日常交流中,“祖母”和“大母”使用频率最高,而特殊场合则多采用尊号或别称。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