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命名是一个国际性、周期性的命名系统,由亚太地区14个成员国和地区共同参与制定和管理。以下是具体规则和背景:
一、命名主体与命名表
参与国家与地区 台风命名由世界气象组织(WMO)所属的亚太地区14个成员国和地区共同组成,包括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
命名表结构
共有140个名字,分为10组,每组14个名字。这些名字按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排列,循环使用。
二、命名规则与流程
命名起始时间
自2000年1月1日起,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开始使用这套命名系统。
命名顺序与轮换机制
台风按形成时间顺序编号,当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时,从命名表中按顺序选取名字。
例如,2023年的台风“杜鹃”是按顺序轮到的名字。
特殊情况处理
若某个名字被用于重大灾害事件,该名字可能被临时除名,以示纪念。
三、文化特色与命名原则
文化元素融合
各国提供的名字多蕴含本土文化特色。例如:
中国提供“悟空”“海燕”等神话或自然意象;
日本常用“海神”“台风”等直译名称;
美国则使用“艾尔玛”“巴里”等英文名字。
命名原则
名字需简洁易记,避免混淆。例如,中国避免使用“龙王”(与神话人物重复)。
四、补充说明
区域差异: 美国飓风使用独立命名系统,名字多为男性或女性,且不循环使用。 动态调整
通过这种机制,台风命名既保留了地域文化特色,又确保了全球气象监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