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名字来源和命名规则如下:
一、命名来源
文化元素主导 台风名字多取自亚洲各国的文化符号,包括神话人物、动植物、地理名称等。例如:
中国提供“悟空”(神话角色)、“海马”(海洋生物)等;
日本多用星座名称,如“天秤”“摩羯”;
美国使用“艾尔玛”(女性名)、“巴里”(男性名)等常见英文名。
避免混淆与纪念意义
部分名字具有特殊含义,如“杜苏芮”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植物名,既符合命名规则,又便于公众记忆。
二、命名规则
国际统一体系
自1997年起,世界气象组织(WMO)主导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的命名,采用14个成员国各提供10个名字的循环机制,共140个名字。命名表按顺序循环使用,当台风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时被赋予对应名称。
命名表结构
名字分为5组,每组约20个,涵盖动物、植物、神话、地质、海洋和抽象概念等类别,例如:
动物:海燕、鹦鹉;
植物:山竹、茉莉;
神话:妮妲(泰国公主名)。
动态调整机制
若台风造成重大灾害,相关名字可能被永久除名,如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导致美国多个州受损后,该名字便被移除。
三、其他补充说明
命名语言: 亚洲地区使用中文、英文、菲律宾语等6种官方语言发布名字,确保区域覆盖; 历史演变
通过以上规则,台风命名既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又具备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全球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