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名字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佛教渊源
梵语音译:哪吒最早的形象源于佛教护法神那吒俱伐罗(梵语:Nalakuvara或Nata),是佛教四大天王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的第三子。在唐代佛经翻译时,将其名译为“那吒”,宋代后逐渐演变为“哪吒”。
道教本土化
太乙真人命名:在《封神演义》中,哪吒被设定为灵珠子转世,其名由太乙真人赋予。太乙真人认为哪吒在丑时出生,犯了一千七百杀戒,因此给他取名为“哪吒”,意为“降妖除魔”。
民间传说与神话象征
驱邪镇恶:“哪”与“傩”相通,象征驱邪仪式;“吒”则被赋予神话色彩,相传为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圣音,可诛杀邪祟。二字结合体现了哪吒作为“降妖伏魔”神祇的定位。
与武器的关联:哪吒的法器如风火轮、火尖枪多与火相关,民间有推测其名或隐含“火”属性,但因道教与佛教形象融合,最终未沿用“水吒”“火吒”等名称。
文学加工
《西游记》中的描述:在《西游记》中,哪吒的名字是由他的左手掌上的“哪”字和右手掌上的“吒”字组成的。
综合以上说法,哪吒的名字主要源于佛教护法神那吒俱伐罗的梵文音译,并在道教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本土化和神化。其名字“哪吒”本身并无汉语字面含义,而是文化融合的符号,承载了从护法神到叛逆英雄的演变轨迹。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