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的命名方式根据使用场景和目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通用名(国际非专利名,INN)
定义与作用 通用名是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由WHO制定,具有全球通用性,不受专利保护。同类药物共享相同词干、词头或词尾,便于识别药物类别。
命名规则
中文译名尽量与英文名对应,采用音译、意译或音意合译,例如阿司匹林(Aspirin)、吗氯贝胺(Moclobemide)。
无机化学药品直接使用化学式(如碳酸氢钠)、俗名(如硫酸亚铁)。
二、化学名
定义与作用
化学名基于药物分子结构式命名,反映物质本质,具有系统性、准确性。例如奥司他韦(Oseltamivir)的化学名为1-[(2R,3R,4S,5R)-3,4-dihydroxy-5-(hydroxymethyl)oxolan-2-yl]-5-fluoro-1H-pyrimidine-2,4-dione。
命名原则
采用国际纯粹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规则,以母核+取代基形式表示。
中文化学名通常包含“(化学式)-(中文译名)”结构,如“乙醚”。
三、商品名
定义与作用
商品名是制药企业为药品注册申请的专用名称,具有专利性,受法律保护,用于市场销售和品牌标识。
命名策略
可能包含企业名称(如“三九胃泰”)、药物功效(如“胃舒平”)、治疗领域(如“降糖灵”)或成分(如“阿司匹林”)。
例如:
西药:百服宁(扑热息痛)、吗氯贝胺(Moclobemide);
中药:人参(Panax ginseng)、当归(Angelica sinensis)。
补充说明
命名规范: 中国药典委员会负责制定通用名,国际化学文摘(CAS)提供化学名查询服务。 翻译原则
通过以上分类及规则,药品名称既保证了科学性,又兼顾了临床应用与市场识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