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称呼名字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根据不同的场合、身份和关系来决定。以下是主要的称呼方式:
直称姓名(或名)
自称:个人在自我介绍或日常对话中会使用自己的姓名或名,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介绍或作传:在介绍某人或撰写传记时,通常会提到该人的姓名,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所厌恶或轻视的人:有时也会用姓名来称呼自己厌恶或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尊者对卑者:尊者在称呼卑者时,有时也会直接称呼其名,如“求,尔何如?”(《论语》)。
卑者对尊者:在尊者面前,卑者通常自称其名,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称字
幼年时命名:古人通常在出生后由父母或长辈取名,称为“名”。
成年礼时取字:男子在20岁(成人礼)时取字,女子在15岁(笄礼)时取字,字与名通常有意义上的联系,便于他人称呼,表示尊重。
平辈或尊辈称呼:在平辈或尊辈面前,一般使用对方的字,以示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
称号
别号、表号:号由自己或他人所取,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尊称:对尊贵或重要人物使用尊称,如称刘备为玄德。
称官名、爵名
官职称呼:在正式场合或文献中,有时会称呼对方的官职,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爵位称呼:对拥有爵位的人,也会使用其爵位称呼,如“亲王可以直呼封侯的名”。
建议
了解这些古代称呼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能更准确地再现古代社会的礼仪和文化。在日常生活或学术研究中,适当使用这些称呼方式,可以更贴切地表达尊重和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