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话四则》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一、
国家征收赋税,通知书叫易知单;良将用兵打仗,兵法以速为贵。我辈治病也是这样。曾经见到一个医生在药方上开列“小草”一药,一般人不知是远志的苗,就用成细小的甘草。又有一个医生药方上开有“蜀漆”一药,市上人不知道是常山的苗,却命令人加上干漆。凡是这样一类——如把玉竹写“萎蕤”,把乳香写作“薰陆”,把天麻写作“独摇草”,把人乳写作“蟠桃酒”,把鸽粪写作“左蟠龙”,把灶心土写作“伏龙肝”——不能一一列举。虽然方书上原有古名,可是取用时应该通俗。如果想要标新立异、夸耀争奇,导致人们眼中生疏,心里不识,那在危险紧急的时候,能保证不误事吗?又有善于写草书的医生,对于他写的医案人们不认识,关系还不大。至于药名,那么药铺里的人怎能全都认识草书呢?粗心大意的人大概齐的抓一下因而给误了事,小心谨慎的人,来回询问就耽搁了时间。可不可以跟同仁们互相约定好,凡是写药方和医案,字体一定要清爽,药名一定要通俗。
二、
古今医书,数量极多。有的夸耀一点长处,有的作为猎取名誉的工具,他们写的书不一定都好,学习的人也难广泛推求。但是其中果真具有精妙的内容,就不能不读了。然而读医书的人,往往有四弊:一是在于畏惧困难。《内经》《难经》是医书的始祖,《内经》《难经》的道理精粹微妙,达到神妙的境地,就放弃这两部医经而阅读容易理解的方书,用来获求尽快地显示自己。一是在于肤浅了解。大略翻阅医书的大致意思,自恃明膮医理,不知医道非常微妙深奥。
三、
甚至读张子和书而用大攻大伐,读 薛立斋书而用大温大补,不知二公南北殊途, 施治各异,且其著书之意,亦不过指示后人 见証之有宜大攻大伐、大温大补者,非以此即可概天下病也,乃不能深求其意而妄守之: 其病三也。
薛立斋:薛己,明代医家。
一在于不能持择。广览羣书,胸无定 见,遇症即茫然莫之适从。寒热温凉之见,交 横于前;迟疑恐惧之心,一时莫定。甚至用不 经之语,以为有据,而至当不易之理,反致相 遗,其误人若此:其病四也。
痘,徧身皆肿,头面如 医。 斗。诸医束手,延默庵
未几:不久
诊之。默庵诊症,苟不
徧:同“遍”
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沈 思,反覆诊视,必得其
相对:对着病人。相, 指代病人。
六脉平和,惟稍虚耳, 骤不得其故。
沈思:深思。亦作 “沉思” 。
书方宜人共识 ——顾文烜
本文节选自《吴医汇讲·书方宜人共识说》文章 要求医生书写药方医案,“字期清爽,药期 共晓”,以免耽误病情。
四、
忆昔避兵乡里,对巷有吴某晨起方洒扫,忽仆地不语,移时始醒。延余诊视,仍能起坐接谈。按脉则势急而鋭,真有发如夺索者,盖肾气败也,危期当不越宿。移时:过了一段时间。夺索:争夺之绳索。喻引长而坚劲之死肾脉。语见《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危期:死期。又布商周某,偶感微疾,就余诊视。余曰:“今所患勿药可愈。惟按心脉独坚,湿痰阻气,气有余即是火,火郁不散当发痈。”时周脑后生细疮,累累若贯珠。余曰:“君以此无所苦,一旦勃发,为害非浅,亟宜慎之。”彼终不为意。及明春,果以脑后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