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天命之谓性: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这是上天赋予个人的禀赋,也是每个人天生就拥有的东西。
率性之谓道:
人依循天理良心(本性)的所思所做所为就叫做道,即顺应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
修道之谓教:
接受圣人的教化,改毛病去脾气,能调整自己的太过或不及,而回到自性中道,这就是修道。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可离非道也:
如果道是可以离开的,那么它就不再是道了。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没有比隐暗的地方更容易显现是非善恶的;没有比那细微之事物更容易显现曲直对错的。
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以修道之人在独处之时也要戒惧谨慎,战胜自己那些容易出轨的心念与行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繁育。
这一章从“天命”说起,强调了“道”的不可分离性,提出了“慎独”的重要性,并从情感的角度对“中和”进行了详细解释。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