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前5章的摘抄与赏析如下:
第一章:乡土本色
摘抄:
“乡土本色”一章中,费孝通描绘了中国的“乡土性”——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村人口具有不流动性、乡村是熟人社会这三个特点。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 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月亮、江水与泥土,都是乡土中国的意象,故土难离,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里的主旋律。”
赏析:
费孝通通过这一章,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根本特性——乡土性。乡下人与土地紧密相连,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深深植根于土地之中。这种乡土性不仅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上,更体现在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上。文字中透露出的对故土的深厚情感,正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
第二章:文字下乡
摘抄:
“乡土社会受到空间阻隔,文字是多余的,说话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表情、动作等象征性‘特殊语言’更有效。”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
赏析:
在这一章中,费孝通探讨了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角色。由于乡土社会的空间阻隔,文字并不是有效的沟通工具。相反,乡土社会更依赖于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如表情、动作等。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更能够传达真实的情感和意图。这一观点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独特性和对文字的不依赖性。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
摘抄:
“乡土社会因为时间阻隔而变得很安定。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
赏析:
费孝通在这一章中进一步探讨了时间阻隔对乡土社会的影响。由于时间的阻隔,乡土社会保持着一种稳定的状态,每个人的生活都深受其过去的影响。这种稳定性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中,更体现在整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中。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不适用,也反映了这种时间阻隔带来的影响。
第四章:差序格局
摘抄:
“差序格局”一章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差序格局。在这种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赏析:
差序格局是乡土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费孝通通过这一章,揭示了乡土社会中社会关系的独特性。在这种格局中,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社会关系像水波纹一样向外扩散,形成一个个私人联系的网络。这种格局不仅影响了社会结构,更深刻地影响了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
第五章: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摘抄: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章中,费孝通探讨了乡土社会中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维持方式。他指出,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是私人联系的产物,主要依赖于个人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赏析:
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强调了私人联系在乡土社会道德中的重要性。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并不是基于抽象的正义或公平,而是基于个人之间的实际关系和感情。这种道德观念虽然不如法理社会那样明确和普遍,但在乡土社会中却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和影响力。
以上是《乡土中国》前5章的摘抄与赏析。这些摘抄不仅反映了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的深刻洞察,也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乡土社会的本质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