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的作者梁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一位山野老农在晋西北艰苦环境中,用15年时间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以下是作者写作《青山不老》的一些关键方法:
真实故事改编:
文章基于一个真实故事,通过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位老农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最终创造出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
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山沟里的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作者将漫山遍野的绿意盎然比作海上的波浪,林间的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对比手法:
作者通过对比恶劣的环境和绿色的树海,突出了老农在艰苦环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老农的努力和成就。
夸张手法: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风大作时能逆风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体现了当地环境的恶劣险峻,从而突显出老农的坚持和勇气。
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对老农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他对青山深深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老农认为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主题升华:
文章不仅描写了老农创造的奇迹,还通过“青山不老”这一主题,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作者通过老农的故事,表达了人与自然共同命运、生命与自然的紧密相连的深刻见解。
通过这些写作方法,梁衡成功地将一个真实的故事转化为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使读者在感受到美的魅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切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