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一到八回中的人物分析如下:
王冕
形象: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
意义:作者通过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的形象体现了士人的精神,并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
周进
形象:周进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他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最终他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意义:周进是腐儒的典型,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之深,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范进
形象: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意义:范进的形象进一步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腐儒的悲哀和无奈。
匡超人
形象: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他原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但在科举制度的诱惑下,逐渐变得虚伪、势利、忘恩负义,最终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意义:匡超人的形象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腐蚀,揭示了追名逐利对读书人的负面影响。
杜少卿
形象: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他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认为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
意义:杜少卿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深刻批判,展示了一个独立特行、不随波逐流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蘧公孙
形象:蘧公孙,原名蘧来旬,字駪夫,浙江嘉兴人。他因为祖父蘧祐做过南昌知府,所以被称为“蘧公孙”。小说在第八回中首次出场,他的人物原型是吴敬梓的好友李本宣。
意义:蘧公孙的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的家族背景和士人的虚荣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杨执中
形象:杨允,字执中,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身为名士,性格鲜明,担当了某些重要的讽刺主题。从第九回在二娄公子和邹吉甫的谈话中被提起,一直到第十三回退场。
意义:杨执中的形象揭示了名士的虚伪和做作,进一步讽刺了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鲍文卿
形象:鲍文卿是南京水西门的一个戏班主,家中几代戏行。他后来自己成立了戏班子,经常在杜家兄弟家活动。
意义:鲍文卿的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中艺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
陈四老爷
形象:陈木南,太平府人,住在南京,寓在东水关董家河房。他是一位官员,但性格豁达,与人为善。
意义:陈四老爷的形象体现了封建官员的另一种面貌,展示了官员之间的不同性格和处事方式。
这些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小说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深刻反映了科举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人性的复杂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