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小说通过“我”幼年时代痛苦生活的叙述,实际反映了作家童年时代的艰难生活及对光明与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时也展现了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广阔社会画卷。高尔基在书中不仅揭露了人性丑恶和社会阴暗面,还表达了对善良、正直的劳苦人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作品主要以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丰富生动,充满童趣;另一方面,作家又间接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笔下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高尔基的《童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它促使读者反思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的命运,能够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个人在情感、认知、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成长。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