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叮叮当!叮叮当!” 好熟悉的声音?正沿着河边悠然漫步的我停下来,四下张望。 “叮叮当!叮叮当!”---清脆悦耳的金属敲击声裹挟着儿时的记忆,天籁般从远方传来。“叮叮当!卖麻——糖!”麻糖?!真的是麻糖!紧接着无比活跃的是味蕾,舌尖上一阵香甜,竟然流口水了。我大步走向声音的来源。 果然,一个中年人放下了担子,正在给一对母子敲麻糖。
2. 拐张麻糖 文/觅石 街巷小摊 超市商店 一袋袋麻糖醒目 高根鞋的少女 穿开档裤的童男童女 是麻糖的常客…… 也难怪 圆圆长长香酥醇脆 垂涎爽口的麻糖 着实浑身魔性 无论你多么娇贵食癖 只要尝到它一次 就难忘掉 麻糖是特产 乡土古老的绝技 上溯百年还是千年 没人说出准数 远近闻名 代代相传 是小村一一不,是漯河 一道亮丽的风景
3. 每到过年,麻糖是咸宁人家必备的年货。麻糖入口的那一刻,熟悉的味道,让儿时的温暖,年的记忆,一切关乎它的印迹都纷至沓来。 尤其到了正月,大街小巷陆陆续续开始切麻糖,每到这个时候,乡村就弥漫了香甜的味道,切麻糖发出的“咔嚓咔嚓”声,如同美妙的音乐,把年味渲染得浓浓的。 麻糖以精选糯米、芝麻、麦芽糖等精制而成,无任何化学污染,无任何添加剂,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
4. “天上飘雪花,街上卖糖瓜”。那年,入冬后仍阴雨连绵。院里的玉米垛受潮后发霉。我和弟弟帮父母把玉米腾回屋,连夜刷玉米上的霉斑。开出的条件是:一个玉米一分钱。到底是钱财提精神,连续奋战几个小时,挣了三块多。这三块钱带来的优越感,着实让人兴奋,我可以一连几天和校门口挎篮子的大爷买麻糖。那时麻糖一毛钱一根,买的时候我总会挑几节断掉或是品相不好的买,因为算下来总比一整根长。
5. 又逢新年,品一口麻糖,还是那般酥脆香甜,但却少了儿时的欣喜与满足,多的只是对时光的感叹与岁月的感悟。 ---题记 下班路上,一簇人影映入眼帘,走进一看,原来是在争相购买麻糖。有粗有细,沾满芝麻的麻糖一下勾起了我的味蕾。细细品来,除了香甜的食物本味,还夹杂着童年美好记忆的味道,那就是年的味道。
6. 楼怡临 上海市进才实验中学初二4班 一想到家乡,映入脑海的就是那碧绿的菜地,清幽的鸟鸣,亲切的笑脸,热闹的人群以及那口中含不化的甜味…… 我的老家在浙江义乌。每当我和爸爸妈妈坐火车回义乌,亲戚们总会早早地等在出站口,抢着拿行李,一路说笑着,开车把我们送到奶奶家。乡下的奶奶家,一切都是那么亲近自然,青砖黛瓦的老房子,光滑的石板路,斜在池塘边的老榕树,还有守在门口等我们的爷爷、奶奶…… 记忆带着我回到秋天的家乡。我和村里的伙伴们在村口嬉闹,一股芝麻的香味“牵着”我们来到了村口的麻糖作坊,原来一位老爷爷正在做麻糖。只见他把白糖、红糖倒入一口大铁锅里,慢慢地搅动锅里的糖浆,那糖浆渐渐由浅黄变成褐色,微微冒泡。 我们觉得老爷爷似乎要永远地搅下去,正要转头跑开,只见他转身取来事先烤熟的白芝麻、大米、花生碎、核桃肉,倒入锅中。那让人直流口水的香甜在空气中弥散开来……伙伴们都踮起脚尖,伸着脖子,围拢在灶台边,打量锅里翻滚的麻糖料。红艳的火苗“舔”着锅底,老爷爷眯起眼,笑呵呵地加快翻动的速度,他额前的皱纹里渐渐现出亮晶晶的汗珠。“起锅咯,起锅咯,小朋友们,让一让,别烫着。”
7. 麻糖是由冀东地区的排叉演变而来。当时,人们逢年过节都喜 欢用糖和面、芝麻油炸的排叉作为节日食品。大概距今一百多年 前,糕点铺“广盛号”把这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点心投向了市场。 那时市场上的.排叉有两种:一种是用糖和面,再用芝麻油炸;另一 种是先用油炸,再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