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的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优点
以读为主,重视朗读指导
教师通过范读带动学生,特别是当学生朗读得不够好时,教师会耐心指导,使他们的朗读得到进步。例如,在教学第二段时,教师让学生提示朗读要点,并自豪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读写结合,渗透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写的指导。例如,在第三自然段中,教师让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所有的……”说一段话,学生有据可依,写起来得心应手。
文化引领,情境激趣
教师从“桥”的图文字开始引入各种古桥,到课中呈现我国非遗申报项目数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为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做些什么”,再到欣赏各类现代桥梁,感受桥梁文化,这个过程中无不渗透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了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学为主体,主动建构
教师在教学重点段落时,鼓励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表示数字的词语,用赵州桥的口吻来表达感受。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深刻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和坚固。
情境激趣,注重实践
教师创设了“如果我是赵州桥,会怎么介绍自己呢”的情境,引导学生带入角色,化身赵州桥,用自己的话来“自我介绍”,不仅认识了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不足
未能就地取材,联系实际
在认识中心句和过渡句方面,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句子叫中心句、过渡句,而是通过提问和解释的方法,加深了认识。如果教师能就地取材,联系实际,可能会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效。
处理过渡句不够得当
教师在介绍赵州桥的坚固与美观时,未能有效地使用过渡句,使得课堂结构显得有些拖沓。如果将过渡句放在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中间,会使课堂更加自然流畅。
欣赏美观部分处理仓促
在欣赏赵州桥“美观”的教学部分,教师虽然创设了不错的欣赏环境,但没有带领学生细细欣赏,也没有通过朗读来体会赵州桥的美观,而是直接让学生背诵,显得有些仓促。如果能够让学生配乐欣赏、图片感染后再背诵,效果可能会更好。
问题设置不当,影响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为什么赵州桥能闻名于世”为线索,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较难,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课堂气氛沉闷。如果教师能够重新设计问题,如“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什么桥?在文中找一找依据。”,可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议
增加实际联系,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例子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心句和过渡句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
优化过渡句的使用
教师应更加注意过渡句的使用,使其在课堂中起到更好的承接和过渡作用,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和流畅。
注重朗读和欣赏,培养语感
在欣赏赵州桥美观的部分,教师应带领学生细细欣赏,通过朗读和观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赵州桥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
调整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和设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