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故事
卖皮衣买书
1920年,朱自清在大学最后一年,为了购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他不得不将自己的一件珍贵皮衣拿到当铺去典当。这部字典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尽管生活拮据,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典当,以便能够拥有这本他渴望已久的书籍。
显气节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朱自清身患重病,无钱医治。在这种情况下,他仍毫不犹豫地在拒绝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宣言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表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尊严。
鞭策自己
朱自清一生清贫,但他对知识的追求从未停止。在动荡的年代里,他一边参加社会活动,一边刻苦读书,用三年的时间修完了四年的大学课程,并帮助父亲养家。
李健吾的师生情
朱自清与作家李健吾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两人在文学道路上互相扶持,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背影》背后的故事
《背影》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他与其父朱鸿钧在徐州相见的感人场景。这篇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也反映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
朱自清的名言警句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在1948年身患重病时,坚决拒绝领取美国提供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尊严和气节。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
朱自清认为,学习文学需要勤奋和记诵,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文学创作的精髓。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出自《荷塘月色》,这句话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也反映了朱自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钱与文字皆觉其少;钱宜少用,文宜多作,勉之”
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尽管生活贫困,但他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作品。
这些故事和名言警句不仅展示了朱自清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才华和品格,也反映了他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