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解释:喜怒哀乐等情感未表现出来时,内心保持平衡称为“中”;表现出来时符合法度称为“和”。“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达到“中和”境界,天地万物各安其位,万物生长繁育。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解释:品德高尚的人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也要有所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欲望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解释:君子高居上位不会凌虐下位的人,下位的人也不会巴结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会去乞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解释: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处一样,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解释: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中庸,凡事要适可而止,既不能不够,也不能超过。
解释:中庸之道强调保持内心的平衡和中正,避免极端的行为和言辞。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解释: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君子也,慎独、自省,无二过。
解释:君子要时刻保持谨慎,自我反省,不犯同样的错误。
做人最明智的态度就是宽容,饶恕。与人为善。
解释:宽容和饶恕是做人最明智的态度,与人为善能够带来和谐与幸福。
无怨,正已而不求人。
解释:做到公正无私,不苛责他人,内心自然不会有怨恨。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解释:做到忠恕之道,就是离中庸之道不远了。如果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
解释:达到至诚的境界,就可以预知未来。
这些句子体现了《中庸》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强调内心的平衡、自律和宽容,提供了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智慧。